近年来,随着我市中考“定向指标”政策的不断推进,扬州教育均衡发展得到了有力推进。“小升初”时选择就近入读公办初中的孩子越来越多。扬州“小升初”以及“中考”,还有哪些待解的问题?
如何从根本使择校降温?
把家门口学校办成优质学校
“义务教育择校比重仍然较大,区划调整后教育管理体制还未理顺,存在资源型不均衡。”今年3月,市政协专题调研组,曾就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”进行了调研,对于全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作出这样的判断。
市政协专题调研组调研发现,由于多种原因,义务教育段的择校现象仍相当普遍,个别民办学校招生规模过大,生均教育资源拥挤,而部分公办学校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,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矛盾。
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建议,应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就近入学,加强义务教育择校管理。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控制力度。建议学习借鉴上海市实施的“新优质学校”建设工程做法,确定“新优质学校”标准,潜心挖掘每所学校内涵发展空间,将市民家门口学校办成“新优质学校”,让市民了解、认可并选择家门口学校,就近入学;同时加强对义务教育择校管理,规范择校收费标准,控制择校名额,公开透明程序,加强有效监督。
如何解决高中生源不均问题?
市区高中实行统一管理
我市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是1983年体制改革后形成的,经过多次区划调整,现行的教育管理格局是,江都区、邗江区、广陵区都管有小学、初中和高中。同时,市教育局在主城区也管有部分初中和高中。
“这种管理体制,已经不能适应大市区教育发展的需要。”市政协专题调研组认为,由于生源区相互交织,不可避免造成生源不均的矛盾,同时,高中资源均衡配置难度增大。“一方面,现有优质高中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区,东部和农村优质资源少,布局不尽合理;另一方面,现有高中资源总量过多,在生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,高中资源供给过剩的问题会更突出。”
记者了解到,每年招生时期,我市各初中、高中之间,为了生源的问题,产生的矛盾不少。
“江都区撤市建区后,江都中学、大桥中学、丁沟中学等一批江都优质高中都对市区的孩子具有吸引力,这暂时还看不出来,以后怎么办?需要尽快思考以及给出方案。”业内分析。
“生源对于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,有了好生源,教师教学起来心情舒畅,升学率比较好,才能良性循环。”市人大代表、市民盟秘书长王旭分析。
对于管理机制问题,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建议,我市应及早谋划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方案,明确市、区两级政府的领导责任。
2012年,省政府《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》中提出,“到2015年,形成省辖市中心城区普通高中由省辖市统一举办管理、义务教育学校由区统一举办管理的格局。”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建议我市及早谋划和明确扬州的具体实施方法,制定过渡方案,特别是在江都建区后城区布局再次调整的背景下。
同时,政协专题调研组建议,要理顺市、区两级政府的教育责任。建立区域内教育均衡由区级政府负责、市区教育均衡由市政府负责的责任机制,加大市政府对各区教育资源的统筹调配力度,推动市区公共教育服务的整体性均衡。
“如今公办学校都已经实行了绩效工资改革,扬州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机会实际上已经有了。”王旭认为。
中考有无取消可能?
无需折腾,推进定向指标即可
除了我市教育管理体制,中考本身还有变革的可能吗?
业内分析,从我市近年中考政策可以看出,我市中考制度已经日趋稳定。定向指标生政策的不断推进,让公众对公办初中学校的信心更足。
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对我市稳定中考政策的做法表示高度赞同。他介绍,云南省从2010年起,取消了全省统一组织的中考,改由各学校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两项指标,择优录取高中新生。然而结果并不如人所愿,中考改革需要谨慎小心。
“中考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是无法取消的。因为取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,其一,高中实行义务教育;其二,高中教育资源必须均衡,同时优质资源充足。目前这两种前提都不存在,考试仍是最适宜的一种方式。”
具体到云南的“取消中考”,不过是变为“学业水平考试+综合素质评价”的新中考。本质上还是按学科成绩高低进行高中学校录取,简单地说,就是将相关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汇总起来,排序录取。这和集中中考的唯一区别,是将集中变为分散,学生的考试压力并未减轻,甚至有可能加重。
“中考事关千家万户,需要有扬州这样不折腾的态度。”熊丙奇说。